目录

一、引言

二、I 题题目深度剖析

(一)任务要求详解

(二)难点分析

三、涉及知识大集合

(一)硬件知识

(二)软件知识

四、软件代码实现全流程

(一)开发环境搭建

(二)核心代码逻辑解析

(三)代码示例展示

五、实战测试与优化策略

(一)测试方案与仪器

(二)测试结果分析

(三)优化策略探讨

六、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电子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历年试题解析-CSDN博客

一、引言

2023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电子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事,吸引了无数电子爱好者和专业学子的积极参与。这项竞赛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其赛题涵盖了电子技术的各个前沿方向,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在众多赛题中,I 题气垫悬浮车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成为众多参赛队伍关注的焦点。它不仅要求选手们具备扎实的电子电路知识,还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和巧妙的算法,来实现气垫悬浮车的精准控制和智能运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解析这道充满魅力的赛题,探寻其背后的技术奥秘和软件代码实现的精彩思路。

二、I 题题目深度剖析

(一)任务要求详解

  1. 基础任务
    • 任务 1:悬浮与悬停:在无障碍物的测试赛道上,将气垫悬浮车放置于启 / 停点,一键启动后,车辆需缓慢升起,使悬浮高度大于 2mm ,并稳定悬停超过 2s 。这一步看似简单,却对悬浮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精准控制风机的输出功率,确保产生的气垫升力既能克服车身重力,又能维持稳定的悬浮高度 。比如,通过合理调整 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占空比,来控制风机转速,进而调节气垫的气压和升力。
    • 任务 2:寻迹运行一周:气垫悬浮车从启 / 停点出发,沿测试赛道逆时针方向完成寻迹运行一周,最终回到启 / 停点,且整个运行时间需小于 180s 。寻迹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传感器检测和精确的运动控制算法。常见的寻迹方法有红外循迹、视觉寻迹等。以红外循迹为例,利用红外传感器检测赛道上的黑线,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号,通过单片机控制风机的转速和转向,使车辆始终沿着黑线行驶 。
    • 任务 3:往返运行控制:完成气垫悬浮车在标识线 A 与标识线 B 之间的往返运行控制。车辆从 A 点沿测试赛道逆时针方向出发,到达 B 后返回到 A,再由 A 折返到 B,最终停在启 / 停点上,要求运行时间小于 120s 。这不仅考验寻迹控制的稳定性,还对车辆的转向和速度控制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往返过程中,车辆需要根据不同的路径及时调整运动状态,例如在转弯处,精确控制各个风机的转速差,实现平稳转向 。
  1. 发挥任务
    • 任务 1:避障功能:在测试赛道的特定位置摆放 2 个障碍物,一键启动气垫悬浮车后,它需在启 / 停点缓慢升起并悬停至少 10s ,悬停结束发出声光提示,然后按逆时针方向寻迹运行一周。在遇到障碍物时,能够自动绕过障碍物,并发出声光提示,避障后顺利返回到寻迹线上继续运行。运行一周后泊车在启 / 停点上,泊车后自动关机并进行定位检测,整个过程要求运行时间小于 180s 。避障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障碍物检测传感器,如超声波传感器、红外避障传感器等。当检测到障碍物时,通过算法规划避障路径,调整风机的工作状态,实现安全避障 。
    • 任务 2:复杂路径行驶与泊车定位:2 个障碍物放置位置同上,气垫悬浮车由 A 点沿寻迹线逆时针方向出发,到达 B 点后返回到 A 点,再由 A 点沿逆时针方向行驶经过 B 点,最终泊车在启 / 停点上,泊车后自动关机并进行定位检测,运行时间需小于 120s 。这一任务对车辆的路径规划和定位精度要求极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传感器数据,结合先进的算法,实现精确的行驶控制和准确的泊车定位 。
    • 任务 3:语音播报运行信息:在气垫悬浮车运行过程中,以语音方式实时播报运行信息,如行驶速度、位置、当前任务状态等。这就需要引入语音模块,将采集到的各种运行数据转换为语音信号进行播报,方便用户实时了解车辆的运行情况 。
    • 任务 4:自行发挥:这为参赛选手提供了自由创新的空间,可以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气垫悬浮车的功能,如增加无线通信功能,实现远程控制;或者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提高车辆的智能决策能力等 。

(二)难点分析

  1. 悬浮稳定性控制:使气垫车实现稳定悬浮是一大挑战。风扇转动时会产生向下的推力与水平方向的推力,水平方向的推力会导致反扭力矩,影响悬浮稳定性 。解决方案是采用双桨风扇,其转向相反,能够有效抵消水平方向的推力 。例如,威海职业学院的参赛团队在设计中,拆除实验室同僚的 R620 的 4cm 服务器散热扇,该扇为双桨设计,成功解决了水平推力问题,同时凭借其高转速提供了充足气源,实现了气垫车的稳定悬浮 。
  1. 运动控制算法优化:在无车轮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多个风扇转速实现气垫车的运动控制,算法的优化至关重要。由于 PWM 调速轴流扇电机难以像无刷电机一样实现精准转速控制,气垫车容易出现循迹跑偏或无法运动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控制算法,如 PID 控制算法,通过不断调整风机转速,使气垫车保持在正确的运行轨迹上 。同时,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及时反馈调整运动控制策略 。
  1. 调速精准度提升:实现精准调速对于满足任务要求的时间限制和运行精度至关重要。普通的 PWM 调速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到理想的调速效果 。可以考虑采用闭环调速系统,结合速度传感器反馈的实际速度信息,实时调整 PWM 信号的占空比,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调速 。此外,对风机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优化驱动电路,也有助于提升调速的精准度 。

三、涉及知识大集合

(一)硬件知识

  1. STM32 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STM32 单片机凭借其强大的运算能力和丰富的外设资源,在气垫悬浮车的控制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负责处理各种传感器传来的数据,根据预设的算法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精准控制轴流风扇的转速和转向,从而实现气垫悬浮车的稳定悬浮和灵活运动 。以 STM32F4 系列为例,其高性能的 Cortex-M4 内核能够快速处理复杂的运算任务,为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
  1. 红外循迹模块:红外循迹模块是实现气垫悬浮车寻迹功能的重要硬件。它通过发射和接收红外线,来检测赛道上的黑线或其他标识,为单片机提供位置信息 。常见的红外循迹传感器如 TCRT5000,其工作原理是当发射的红外线遇到黑线时,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强度变弱,接收管接收到的信号也随之变化,从而输出不同的电平信号,单片机根据这些信号判断悬浮车的位置是否偏离赛道,并及时调整风扇转速,使车辆保持在正确的轨迹上 。
  1. 轴流风扇:轴流风扇是产生气垫升力的关键部件,其转速直接影响气垫的气压和悬浮车的悬浮高度 。通过 PWM 调速技术,可以精确控制轴流风扇的转速,以满足不同任务对悬浮高度和运动状态的要求 。例如,在悬浮阶段,需要轴流风扇产生稳定的升力,使悬浮车保持在一定高度;在运动阶段,则需要根据行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实时调整风扇转速 。
  1. 传感器:除了红外循迹传感器,还可能用到超声波传感器、红外避障传感器等 。超声波传感器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测量悬浮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为避障功能提供数据支持 。当检测到前方障碍物时,传感器会将距离信息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通过分析数据,规划避障路径,并控制风扇调整悬浮车的运动方向,实现安全避障 。

(二)软件知识

  1. PWM 调速控制:PWM 调速是通过调节脉冲宽度来改变电机或风扇的平均电压,从而实现转速控制 。在气垫悬浮车中,通过改变 PWM 信号的占空比,可以精确控制轴流风扇的转速 。以 STM32 单片机为例,利用其定时器模块产生 PWM 信号,通过设置定时器的周期和比较值,即可调整 PWM 信号的占空比 。比如,当占空比增大时,风扇转速加快,产生的气垫升力增大;反之,占空比减小时,风扇转速减慢,气垫升力减小 。
  1. 循迹算法:循迹算法根据红外循迹模块反馈的信号,控制气垫悬浮车沿着赛道行驶 。常见的循迹算法有基于阈值比较的简单算法和基于 PID 控制的复杂算法 。基于阈值比较的算法,通过设定一个阈值,将红外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与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悬浮车是否偏离赛道,然后根据判断结果调整风扇转速 。而 PID 控制算法则更加智能,它通过不断调整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使悬浮车能够更加平稳、准确地沿着赛道行驶,有效减少偏差 。
  1. 避障算法:避障算法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或红外避障传感器的数据,实现气垫悬浮车的自动避障功能 。当检测到障碍物时,避障算法会根据传感器数据计算出避障路径,并控制风扇调整悬浮车的运动方向 。例如,常见的避障算法有绕障算法和后退再转向算法 。绕障算法通过规划一条绕过障碍物的路径,使悬浮车安全避开障碍物;后退再转向算法则是先让悬浮车后退一定距离,然后转向避开障碍物,再回到原来的行驶方向 。
  1. 语音播报实现:通过语音模块和相关的语音合成技术,将气垫悬浮车的运行信息转换为语音进行播报 。首先,需要将各种运行数据,如行驶速度、位置、任务状态等,按照一定的格式发送给语音模块 。语音模块接收到数据后,利用内置的语音合成算法,将数据转换为语音信号,通过扬声器播放出来 。例如,使用常见的语音合成芯片,如 SYN6288,通过串口与单片机连接,接收单片机发送的文本信息,然后将其合成为语音输出 。

四、软件代码实现全流程

(一)开发环境搭建

在实现气垫悬浮车的软件代码时,我们选用 Keil MDK 作为开发工具 。Keil MDK 是一款专为 ARM 微控制器设计的集成开发环境,具有强大的代码编辑、编译、调试功能,广泛应用于 STM32 单片机的开发 。其搭建步骤如下:

  1. 下载安装 Keil MDK 软件,可从官方网站获取最新版本的安装包,按照安装向导的提示进行安装 。
  1. 安装完成后,打开 Keil MDK,点击 “Project” 菜单,选择 “New uVision Project”,创建一个新的工程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对应的 STM32 芯片型号,这里我们以 STM32F103 为例 。
  1. 配置工程属性,点击 “Project” 菜单下的 “Options for Target” 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晶振频率、调试模式等参数 。例如,将晶振频率设置为 8MHz,调试模式选择 JTAG 。
  1. 为工程添加源文件和头文件路径。在工程目录下创建 “Src” 文件夹用于存放源文件,“Inc” 文件夹用于存放头文件 。在 Keil MDK 中,点击 “Project” 菜单下的 “Options for Target” 选项,在 “C/C++” 选项卡中,添加头文件路径;在 “Output” 选项卡中,设置输出文件的路径和名称 。
  1. 下载并安装 STM32F103 的标准库文件,将其添加到工程中 。标准库文件包含了 STM32 芯片的各种驱动函数和寄存器定义,方便我们进行开发 。在 Keil MDK 中,将标准库文件复制到工程目录下的 “Libraries” 文件夹中,然后在工程中添加相应的源文件和头文件路径 。

(二)核心代码逻辑解析

  1. 主程序逻辑:主程序是整个软件系统的核心,负责初始化各个模块,然后进入一个无限循环,不断读取传感器数据,根据任务要求控制气垫悬浮车的运行 。在初始化阶段,需要初始化 STM32 的各个外设,如定时器、串口、GPIO 等 。例如,初始化定时器用于产生 PWM 信号,控制轴流风扇的转速;初始化串口用于与语音模块通信,实现语音播报功能 。在循环中,首先读取红外循迹模块和障碍物检测传感器的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判断悬浮车的位置和是否遇到障碍物 。如果遇到障碍物,调用避障算法进行避障;如果在寻迹过程中,根据循迹算法调整风扇转速,使悬浮车保持在正确的轨迹上 。
  1. 循迹代码逻辑:循迹功能主要通过红外循迹模块实现。红外循迹模块会输出高低电平信号,当检测到黑线时,输出低电平;未检测到黑线时,输出高电平 。代码中,通过读取红外循迹模块的输出引脚电平,判断悬浮车是否偏离赛道 。例如,使用一个数组来存储多个红外循迹传感器的输出值,通过分析数组中的值来确定悬浮车的偏离方向和程度 。然后,根据偏离情况,采用 PID 控制算法调整风扇转速,使悬浮车回到正确的轨迹上 。PID 算法通过不断调整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计算出合适的风扇转速调整值,实现精准的循迹控制 。
  1. 避障代码逻辑:避障功能依赖于超声波传感器或红外避障传感器 。以超声波传感器为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超声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根据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计算出与障碍物的距离 。代码中,定期触发超声波传感器发射超声波,并读取接收引脚的信号,计算出距离值 。当距离小于设定的阈值时,说明检测到障碍物,此时调用避障算法 。常见的避障算法如绕障算法,通过控制风扇使悬浮车向一侧转向,绕过障碍物后再回到原来的行驶方向 。在转向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风扇转速,确保悬浮车的平稳运行 。
  1. 语音播报代码逻辑:语音播报功能通过语音模块实现 。首先,在主程序中定义一个结构体,用于存储需要播报的运行信息,如行驶速度、位置、任务状态等 。当需要播报信息时,将相应的数据填充到结构体中,然后通过串口将结构体数据发送给语音模块 。语音模块接收到数据后,利用内置的语音合成算法将数据转换为语音信号,通过扬声器播放出来 。例如,使用 SYN6288 语音合成芯片,通过串口与 STM32 单片机连接,按照芯片的通信协议,将文本信息发送给芯片,芯片即可将其合成为语音输出 。

(三)代码示例展示

  1. PWM 调速代码示例
#include "stm32f10x.h"

// 定时器初始化函数,用于产生PWM信号

void TIM3_PWM_Init(void)

{

TIM_TimeBaseInitTypeDef TIM_TimeBaseStructure;

TIM_OCInitTypeDef TIM_OCInitStructure;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 使能TIM3和GPIOA时钟

RCC_APB1PeriphClockCmd(RCC_APB1Periph_TIM3, ENABLE);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A, ENABLE);

// 配置PA6为复用推挽输出,用于输出PWM信号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6;

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 定时器基本配置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Period = 999; // 自动重装载值,决定PWM周期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Prescaler = 71; // 预分频器,72MHz/(71+1)=1MHz,计数频率为1MHz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ClockDivision = 0;

TIM_TimeBaseStructure.TIM_CounterMode = TIM_CounterMode_Up;

TIM_TimeBaseInit(TIM3, &TIM_TimeBaseStructure);

// PWM模式配置

TIM_OCInitStructure.TIM_OCMode = TIM_OCMode_PWM1; // PWM模式1

TIM_OCInitStructure.TIM_OutputState = TIM_OutputState_Enable; // 使能PWM输出

TIM_OCInitStructure.TIM_Pulse = 0; // 初始占空比为0

TIM_OCInitStructure.TIM_OCPolarity = TIM_OCPolarity_High;

TIM_OC1Init(TIM3, &TIM_OCInitStructure);

// 使能定时器

TIM_Cmd(TIM3, ENABLE);

}

// 设置PWM占空比函数

void Set_PWM_Duty(u16 duty)

{

if(duty > 1000)

duty = 1000;

TIM_SetCompare1(TIM3, duty); // 设置比较值,改变占空比

}

在上述代码中,TIM3_PWM_Init函数用于初始化定时器 TIM3,使其产生 PWM 信号 。通过配置定时器的周期和预分频器,确定 PWM 信号的频率 。Set_PWM_Duty函数用于设置 PWM 信号的占空比,通过改变定时器的比较值来实现 。例如,当duty值为 500 时,占空比为 50% 。

  1. 循迹代码示例
#include "stm32f10x.h"

#define Left_Sensor GPIO_ReadInputDataBit(GPIOA, GPIO_Pin_0) // 定义左红外循迹传感器引脚

#define Right_Sensor GPIO_ReadInputDataBit(GPIOA, GPIO_Pin_1) // 定义右红外循迹传感器引脚

// 初始化红外循迹传感器引脚

void Trajectory_Init(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 使能GPIOA时钟

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A, ENABLE);

// 配置PA0和PA1为浮空输入,用于读取红外循迹传感器信号

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0 | GPIO_Pin_1;

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IN_FLOATING;

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

}

// 循迹控制函数

void Trajectory_Control(void)

{

if(Left_Sensor == 0 && Right_Sensor == 1) // 左传感器检测到黑线,右传感器未检测到

{

// 向左调整风扇转速,使悬浮车向右转向

Set_PWM_Duty(Left_Fan_Duty - 10);

Set_PWM_Duty(Right_Fan_Duty + 10);

}

else if(Left_Sensor == 1 && Right_Sensor == 0) // 右传感器检测到黑线,左传感器未检测到

{

// 向右调整风扇转速,使悬浮车向左转向

Set_PWM_Duty(Left_Fan_Duty + 10);

Set_PWM_Duty(Right_Fan_Duty - 10);

}

else if(Left_Sensor == 0 && Right_Sensor == 0) // 两个传感器都检测到黑线,可能在弯道或其他特殊情况

{

// 适当减速,保持稳定

Set_PWM_Duty(Left_Fan_Duty - 20);

Set_PWM_Duty(Right_Fan_Duty - 20);

}

else // 两个传感器都未检测到黑线,偏离赛道

{

// 停止风扇或采取其他纠正措施

Set_PWM_Duty(Left_Fan_Duty, 0);

Set_PWM_Duty(Right_Fan_Duty, 0);

}

}

这段代码中,Trajectory_Init函数用于初始化红外循迹传感器的引脚,将其配置为浮空输入模式 。Trajectory_Control函数根据左右红外循迹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调整左右风扇的转速,实现循迹控制 。当左传感器检测到黑线,右传感器未检测到时,通过减小左风扇转速、增大右风扇转速,使悬浮车向右转向;反之亦然 。当两个传感器都检测到黑线时,适当减速;当两个传感器都未检测到黑线时,停止风扇 。

五、实战测试与优化策略

(一)测试方案与仪器

  1. 功能测试方案:针对气垫悬浮车的各项功能,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测试方案 。在悬浮高度测试中,将气垫悬浮车放置于启 / 停点,一键启动后,使用高精度的激光测距传感器测量悬浮高度,确保其大于 2mm,并记录悬浮时间,判断是否大于 2s 。在寻迹运行测试时,让气垫悬浮车从启 / 停点出发,沿测试赛道逆时针方向运行,使用秒表记录运行时间,观察是否小于 180s,同时通过视频监控,检查其是否能准确沿寻迹线行驶,完成一周后是否能成功停在启 / 停点上 。往返运行测试则是让气垫悬浮车从 A 点出发,沿测试赛道逆时针方向到达 B 点,再返回 A 点,同样使用秒表记录时间,判断是否小于 120s 。对于避障功能测试,在测试赛道上按要求摆放两个障碍物,启动气垫悬浮车,观察其是否能及时检测到障碍物并成功绕过,同时记录运行时间是否小于 180s 。语音播报测试主要是监听气垫悬浮车在运行过程中是否能以清晰、准确的语音实时播报运行信息,如行驶速度、位置、当前任务状态等 。
  1. 使用的测试仪器:为了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选用了一系列专业的测试仪器 。激光测距传感器用于精确测量悬浮高度,其测量精度可达 0.1mm,能够满足对悬浮高度的严格要求 。数字示波器用于监测电路中的各种信号,如 PWM 信号的波形和占空比,以及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变化,帮助分析电路工作状态 。秒表用于精确记录气垫悬浮车的运行时间,其精度可达 0.01s,能够准确判断是否满足任务要求的时间限制 。视频监控设备则用于全程记录气垫悬浮车的运行轨迹和动作,方便后续对测试过程进行回放和分析 。

(二)测试结果分析

  1. 问题呈现: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影响气垫悬浮车性能的问题 。在悬浮稳定性方面,虽然采用了双桨风扇来抵消水平方向的推力,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会出现悬浮高度波动较大的现象,导致悬浮不稳定 。经分析,这可能是由于风扇转速的微小变化,引起气垫气压的不稳定,从而影响了悬浮高度 。在寻迹运行时,气垫悬浮车偶尔会出现偏离寻迹线的情况,尤其是在弯道处 。这主要是因为循迹算法在处理复杂路况时,对风扇转速的调整不够及时和精准,导致车辆转向不足或过度 。此外,避障功能也存在一定问题,当障碍物的形状和位置较为特殊时,气垫悬浮车有时不能准确检测到障碍物,或者在避障过程中出现碰撞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避障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和精度有限,以及避障算法的适应性不足 。
  1. 原因剖析:对于悬浮高度波动问题,除了风扇转速的影响外,还可能与气垫的密封性有关 。如果气垫存在漏气现象,会导致气压不稳定,进而影响悬浮高度 。寻迹偏离的原因还可能包括红外循迹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准确,导致检测到的寻迹线信号偏差,从而影响了循迹控制的准确性 。避障问题则可能是由于超声波传感器或红外避障传感器的检测角度和范围存在盲区,无法及时检测到所有位置的障碍物 。同时,避障算法在规划避障路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气垫悬浮车的运动特性和实际路况,导致避障效果不佳 。

(三)优化策略探讨

  1. 硬件优化方法:针对悬浮稳定性问题,可以进一步优化风扇的驱动电路,采用更稳定的电源供电,减少电源波动对风扇转速的影响 。同时,加强气垫的密封性,使用密封性能更好的材料和工艺,减少漏气现象 。对于寻迹偏离问题,可以重新调整红外循迹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确保其能够准确检测寻迹线 。此外,增加传感器的数量或采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冗余检测,提高检测的可靠性 。在避障方面,可以更换检测范围更广、精度更高的避障传感器,如毫米波雷达 。同时,优化传感器的安装布局,减少检测盲区 。
  1. 软件优化策略:在软件方面,对悬浮高度控制算法进行优化,采用更先进的控制策略,如自适应控制算法,根据悬浮高度的实时变化,自动调整风扇转速,提高悬浮的稳定性 。对于循迹算法,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让气垫悬浮车通过学习大量的循迹数据,自动优化转向控制策略,提高在弯道和复杂路况下的循迹精度 。避障算法则可以结合地图构建和路径规划技术,提前对测试赛道的环境进行建模,当检测到障碍物时,能够快速规划出最优的避障路径 。同时,增加对障碍物的识别和分类功能,根据不同类型的障碍物采取不同的避障策略,提高避障的成功率 。

六、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参与 2023 年电子设计大赛 I 题的设计与实现,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入学习了电子设计领域的前沿知识,还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对气垫悬浮车的设计与调试,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遇到问题时,需要冷静分析,从硬件和软件多个方面寻找解决方案 。

对于未来的电子设计竞赛,相信会有更多新颖、富有挑战性的题目等待着大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竞赛题目可能会更加注重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融合 。例如,未来的赛题可能会要求设计能够实现智能交互、自主决策的电子系统,或者是能够与物联网平台无缝对接,实现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的设备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

如果你对电子设计充满热情,不妨勇敢地参与到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 。在这里,你将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探索电子世界的奥秘 。每一次的竞赛经历,都将成为你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为你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电子设计竞赛,在挑战中不断突破自我,创造更多的精彩!

Logo

技术共进,成长同行——讯飞AI开发者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