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备案内幕:接第三方API和自研大模型的备案区别
老板们别问细节,问就是“商业机密”
·
写在前面,过河卒原创内容禁止抄袭搬运洗稿,被我发现一定追究到底!请友商要点脸别让我挂你。
自研模型烧不起,开源模型本地部署微调想要商用软硬件设施又太贵。那么对于想要借助AI完成弯道超车的中小微初创企业来说,前期接入第三方API打造自己爆款产品无疑是最优选。
那么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它和自研大模型在算法备案工作当中有什么区别?
自研模型备案: 自家“亲儿子”算法,材料交自己研发的算法文档,备案号到手后低调贴产品上就行,深藏功与名~
接国内大厂API: 不仅要在材料里甩出和大厂的电子合同 ,过审后还得在官网/APP首页大字报公开厂商名+模型信息! (国产大模型风评懂的都懂…用户一看“本产品AIGC服务由xx厂商支持”,直接劝退啊!
接国外API: 国外大模型没有在咱这地界做过算法备案,那就更别提了,数据出入境以及境外数据,咱这地界的规矩......嗯!必须遵守!
那问题又来了——
❓ 想用国外GPT这类没在备案的API,但怕被卡审?
❓公示第三方厂商信息太掉价,用户直接点退出?
难道这些问题就没法灵活处理妥善解决了吗?
当然不是!
从AI产品经理转型的备案老鸟经历各种备案疑难杂症!大到客户公司经营异常,小到一个空格导致的备案名称不一致问题,都遇见并解决过
✅ 接国外API过审?√!
✅ 隐藏国内厂商信息?√!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