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可穿戴技术和生理信号分析的不断进步,Shimmer3 系列传感器因其高精度、可同步、多通道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医疗监测、运动评估、人机交互、情绪识别等研究领域。对于刚接触生理信号采集的科研人员而言,理解 Shimmer3 的硬件结构、数据类型、采集方式及常用应用场景,有助于快速建立实验系统、提升数据质量与研究效率。

本文将结合典型使用经验,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份详尽的 Shimmer3 入门指南。


1. 什么是 Shimmer3?

Shimmer3 是一款模块化可穿戴传感器平台,支持高频率、同步采集多种生理信号(如心电、皮电、加速度、呼吸、肌电等)。它由爱尔兰 Shimmer Sensing 公司开发,已被多项国际科研项目、临床试验、行为识别系统所采纳。

Shimmer3 系列主要特点包括:

  • 支持多种传感器模块(ECG、EMG、EDA、IMU、PPG、GSR 等)

  • 多通道同步采集,采样率最高支持 1024 Hz(部分传感器)

  • 支持蓝牙无线和 SD 卡本地存储双模式

  • 可电池供电,便于移动实验

  • 提供开放 API 与 MATLAB、LabVIEW、Python 接口


2. 系统组成及常见传感器模块

模块名称 功能描述 应用方向
ECG Module 心电信号采集,支持 3/5 导联 心率变异性分析、压力识别、情绪检测
EMG Module 肌电信号采集 肌肉疲劳分析、康复训练、人机接口
GSR/EDA Module 皮电反应(电导) 情绪研究、焦虑检测、生物反馈训练
Optical Pulse/PPG 血氧 & 心率信号 血氧监测、脉搏波形分析
IMU (9DOF) 三轴加速度 + 陀螺仪 + 磁力计 步态分析、姿态识别、运动行为识别

3. 数据采集流程

Shimmer3 使用灵活,采集流程如下:

  1. 硬件连接:通过贴片电极(如 ECG)、电极夹、弹力带等,将传感器固定在身体目标部位。

  2. 软件配置:使用官方 ConsensysPRO 软件或 Shimmer Capture 工具,设置通道、采样率、存储模式。

  3. 启动采集

    • 蓝牙实时传输:适用于实时监控。

    • SD 卡存储:适用于大批量脱机采集。

  4. 数据导出与分析:采集后数据可导出为 .csv.mat 等格式,便于使用 MATLAB、Python 进行分析。

  5. 数据同步:支持外部触发信号(TTL),可与 EEG、fNIRS 等设备同步。


4. 典型科研应用场景

✅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

通过 ECG 模块采集心电信号,分析 R-R 间期变化,评估交感/副交感神经活动,在压力、生理负荷研究中广泛使用。

✅ 情绪识别与心理研究

使用 GSR + PPG + ECG 组合,研究焦虑、注意力、放松状态,通过机器学习建立情绪分类模型。

✅ 神经康复监测

在中风、截瘫、术后康复中,结合 EMG 与 IMU 模块记录动作执行与肌肉活动,评估康复进度与训练成效。

✅ 人机交互与脑机接口(BCI)辅助

Shimmer3 可同步与 EEG、眼动仪等系统,共同分析生理-行为耦合状态,用于 VR 训练、游戏控制等实验。


5. 开发者友好支持

Shimmer3 提供丰富的 SDK 和编程接口:

  • Python SDK:支持实时数据接入和处理,适合科研实验自动化。

  • MATLAB Toolkits:用于信号滤波、特征提取、可视化。

  • LabVIEW API:适用于工业测量和临床实验室集成。

  • BLE 与 SD 卡双模式切换支持:满足不同场景的性能/稳定性需求。


6. 使用建议与注意事项

  • ✅ 使用前需校准传感器通道,确保电极良好接触皮肤

  • ✅ 蓝牙信号在多路径环境可能受干扰,建议短距离使用

  • ✅ EMG 与 ECG 采集中注意电极布置方向与身体状态

  • ✅ 高采样率下注意电池续航与数据包完整性

  • ✅ 建议使用屏蔽导线与固定夹,避免运动伪影


结语

Shimmer3 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高精度、多通道、可拓展的可穿戴生理信号采集平台,是进行行为识别、康复训练评估、生理建模研究的理想选择。对于希望快速搭建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的新手来说,Shimmer3 提供了较低的上手门槛与较高的研究价值。

Logo

技术共进,成长同行——讯飞AI开发者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