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向来是横亘在很多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老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很多学生都把思政课列在“水课”之列,“水一水”就过去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探索将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党建思政教育,通过技术赋能解决传统思政教育的痛点和难点,突破时空限制,还原校史馆、名人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实体场景,让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和高效。

陈旧枯燥

传统思政教学痛点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也面临着一些显著的痛点。

1、教学内容陈旧枯燥

当前,部分思政课程存在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内容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融入社会热点和时代变迁的元素,进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据上海某高校的一项调查,有68%的学生觉得思政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讲授式为主

2、教学形式单一僵化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讲授式为主,即“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记录”,互动环节也往往流于形式,仅限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简单模式。同时,课程中实践环节的缺失,让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机会,从而难以深刻领悟思政教育的深层意义和实际价值。

3、课程资源有限

现有的思政教材内容相对固定,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等)多以统一配置为主,缺乏本土化、多样化和场景化的设计,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思政课往往都是以“大课”形式进行,在超过百人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很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导致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师生互动不足等,也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政策加持

激活思政教育数字化变革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旨在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教学方法创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吸引力”。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互动学习体验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将虚拟仿真技术作为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政策要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构建可感知、可参与的历史现场和价值空间。

今年4月份,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研、助管。探索AI驱动的课程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个性化学习路径等。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各高校也积极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恒点虚拟仿真

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

随着人工智能(AI)和MR、VR、AR的发展和普及,虚拟仿真技术为党建思政专业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此,恒点结合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开发建设“党建思政虚拟仿真创新实训基地”,构建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新生态,为破解传统课堂的局限性提供全新路径。

“党建思政虚拟仿真创新实训基地”包含党史文化数字融合工作站、党建历史 3D 交互学习系统、重走长征路情景 VR 体验教学系统、党建文化混合现实展示系统、党建文化智能互动沙盘、党建文化元宇宙展厅等虚拟仿真教学设备,虚实结合赋能党建思政专业学习。

党建思政虚拟仿真创新实训基地

“党史文化数字融合工作站”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学需求定制不同主题,如一带一路主题、党建系列主题等,工作站内置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源,学生可以通过鼠标、键盘以及手柄等操作方式在工作站上进行沉浸式学习。以“一带一路主题工作站”为例,学生通过工作站可以进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创意、云游“丝绸之路”等主题学习。

“党建历史 3D 交互学习系统”,打造沉浸式党建历史学习体验,支持多人同时参与。参与者将被高精度虚拟仿真环境完全包围,得以置身其中,观看党建历史片段的资源,获得充分认知。还可以通过手势等交互方式,与其中的场景画面进行互动,加强学生学习理解。内置多个资源,如铁道游击队、地道战、草地、洪湖赤卫队、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资源。

“党建文化智能互动沙盘”利用VR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如南湖红船、延安窑洞),让学生“亲历”党史事件,实现从听故事到沉浸体验的转变。通过MR混合现实将政治理论、党史脉络以三维全息影像叠加于现实场景,支持学生动手操作、拆解理论模型,深化认知。同时沙盘支持小组研讨、集体授课等,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党建文化智能互动沙盘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党建思政虚拟仿真创新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走进”革命纪念馆,在虚拟空间中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历程,也可以通过AR技术将思政元素叠加于现实环境中,实现“无处不在的思政教育”。

结语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使得思政课的教学场域得以拓展,从传统的单一场域转变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维场域,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沉浸感和实效性。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破解了传统思政与党建教育的困境,成为思政与党建教育的创新引擎。

Logo

技术共进,成长同行——讯飞AI开发者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