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效率提升的关键:架构师的9个标准化流程——从混乱到有序的 Prompt 设计方法论

摘要/引言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为了让AI生成符合要求的产品文案,你从“写一篇关于无线耳机的介绍”改到“写一篇面向年轻人的无线耳机推广文,突出降噪功能和续航,用2个生活场景,避免专业术语”,反复调整了5次,结果AI还是输出了“采用先进的蓝牙5.3技术”这种生硬的描述;
或者团队里的设计师、产品经理、运营各自用不同风格的Prompt生成内容,导致AI输出的品牌调性忽左忽右,一会儿像科技博客,一会儿像朋友圈文案;
甚至有时候,你花了半天写的Prompt,换个场景就完全没用,不得不重新开始……

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还没从“经验驱动”升级为“流程驱动”。

作为一名专注于AI应用的架构师,我见过太多团队把提示设计当成“碰运气的艺术”:有人依赖“ prompt 咒语”(比如“请仔细思考”“用简单语言”),有人靠反复试错,有人甚至把“长Prompt=好Prompt”当成真理。但实际上,提示工程的本质是“用结构化语言向AI传递意图”,而架构师的职责,就是把这种“传递意图的过程”标准化,让团队从“混乱的试错”转向“有序的优化”。

本文将分享我在过去3年中,帮助5个团队将提示工程效率提升40%以上的9个标准化流程。这些流程不是“高大上的理论”,而是从实际场景中提炼的“可复制的方法论”——从需求拆解到团队协同,从示例引导到版本管理,每一步都有具体的操作步骤、案例和工具推荐。

读完本文,你将学会:

  • 如何把模糊的业务需求转化为精准的Prompt目标;
  • 如何用“角色定义”“约束条件”“示例引导”让AI更懂你的需求;
  • 如何建立“Prompt-输出-反馈”的闭环,实现持续优化;
  • 如何通过团队协同和知识复用,让提示工程从“个人能力”变成“团队资产”。

一、需求分层:从业务目标到Prompt目标的“三级拆解”

核心问题: 很多人写Prompt的第一步是“直接描述需求”,但忽略了“业务目标→用户需求→Prompt目标”的逻辑链,导致AI输出偏离核心。
为什么重要? 比如,业务目标是“提升电商产品详情页的转化率”,用户需求是“让用户快速理解产品优势”,而Prompt目标则是“生成突出产品核心卖点(如材质、功能、用户评价)的描述,用口语化的语言,长度不超过200字”。如果跳过前两步,直接写“写一篇产品描述”,AI很可能输出无关内容。

操作步骤:

  1. 第一层:明确业务目标(Business Goal)

    • 问自己:“这个Prompt要解决什么业务问题?”(比如“提高新用户注册率”“降低客服咨询量”“提升内容传播量”)
    • 示例:业务目标=“提升某款儿童玩具的电商转化率”。
  2. 第二层:拆解用户需求(User Need)

    • 问自己:“目标用户是谁?他们需要从AI输出中获得什么?”(比如“年轻父母需要快速了解玩具的安全性和教育价值”)
    • 示例:用户需求=“让年轻父母在30秒内理解玩具的‘安全材质’‘启蒙功能’‘用户好评’三个核心信息”。
  3. 第三层:定义Prompt目标(Prompt Objective)

    • 把用户需求转化为“AI能理解的具体要求”,包含3个关键元素
      • 核心信息(必须包含什么?);
      • 风格要求(用什么语气?);
      • 格式约束(长度、结构?)。
    • 示例:Prompt目标=“生成一段面向年轻父母的儿童玩具描述,包含‘食品级硅胶材质’‘认颜色/形状的启蒙功能’‘99%好评率’三个核心信息,用口语化的妈妈视角(比如‘我家宝宝每天都玩’),长度不超过150字”。

工具推荐:

  • 思维导图(如XMind、Miro)梳理“业务目标→用户需求→Prompt目标”的逻辑链;
  • 用户画像模板(如Figma的User Persona模板)明确目标用户的需求。

二、角色定义:给AI分配“专业身份”,让输出更符合场景

核心问题: 很多人写Prompt时忽略了“AI的角色”,导致输出风格与场景不符。比如,让AI“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如果不定义角色,AI可能输出学术论文风格,而如果定义为“科普作家”,则会更通俗易懂。
为什么重要? AI的“角色认知”会直接影响输出的语气、内容深度和专业度。比如:

  • 扮演“资深产品经理”:输出会更注重用户需求和商业价值;
  • 扮演“技术支持工程师”:输出会更注重问题解决步骤;
  • 扮演“美食评论家”:输出会更注重口感和体验描述。

操作步骤:

用“角色+背景”的结构定义AI的身份,比如:

“你是一名有5年经验的电商产品文案策划,擅长用妈妈的视角描述儿童玩具的优势,熟悉年轻父母的痛点(比如担心安全、希望玩具能启蒙)。”

关键技巧:

  • 角色要具体(避免“你是一个作家”,改为“你是一个专注于儿童教育的科普作家”);
  • 背景要关联需求(比如“熟悉年轻父母的痛点”);
  • 可以加入成功案例(比如“曾为3个儿童玩具品牌撰写过转化率超过20%的详情页文案”),增强AI的“代入感”。

案例对比:

未定义角色的Prompt:
“写一段儿童玩具的描述,突出安全和启蒙功能。”
输出:
“本产品采用安全材质,具有启蒙功能,适合儿童使用。”(生硬、无场景感)

定义角色的Prompt:
“你是一名有5年经验的儿童玩具文案策划,擅长用妈妈的视角写描述。请写一段儿童玩具的描述,突出‘食品级硅胶材质’(安全)和‘认颜色/形状’(启蒙)功能,用‘我家宝宝每天都玩’这样的口语化表达。”
输出:
“我家宝宝最近迷上了这个玩具!材质是食品级硅胶,咬着玩也放心——上次他把玩具放进嘴里,我一点都不担心。玩的时候还能学认颜色和形状,比如把红色的圆形块放进对应的槽里,他会拍着手笑,比看动画片还专注~”(有场景感、符合目标用户视角)

三、约束条件标准化:明确“不能做什么”,避免AI“跑题”

核心问题: 很多人写Prompt时只说“要做什么”,没说“不能做什么”,导致AI输出不符合要求的内容(比如敏感信息、违规词汇、不符合品牌调性的语言)。
为什么重要? 约束条件是“给AI画红线”,能大幅减少后续修改成本。比如:

  • 电商场景:禁止使用“最佳”“顶级”等绝对化词汇(违反广告法);
  • 医疗场景:禁止给出具体的诊断建议(避免法律风险);
  • 品牌场景:禁止使用幽默风格(品牌调性是“专业”)。

操作步骤:

将约束条件分为3类,并标准化为“清单”:

  1. 合规约束(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禁止使用绝对化词汇(如‘最佳’‘顶级’)”“禁止涉及敏感话题(如政治、宗教)”;
  2. 品牌约束(符合品牌调性的要求):比如“必须使用‘温暖’‘贴心’的语气”“禁止使用网络流行语(如‘yyds’)”;
  3. 内容约束(必须包含或排除的信息):比如“必须包含产品的3个核心参数(尺寸:20cm×15cm;材质:食品级硅胶;续航:4小时)”“禁止提到竞争对手的产品”。

案例:

某电商品牌的“儿童玩具描述Prompt约束清单”:

  • ✅ 必须包含:食品级硅胶材质、启蒙功能(认颜色/形状)、99%好评率;
  • ❌ 禁止使用:绝对化词汇(如“最好”“顶级”)、网络流行语(如“yyds”)、复杂术语(如“蓝牙5.3”);
  • 🎨 品牌调性:温暖、口语化,像妈妈分享育儿经验。

应用效果: 用这个约束清单后,AI输出的违规内容比例从30%降到了5%,修改时间减少了25%。

四、示例引导:用Few-Shot Learning降低AI的“理解成本”

核心问题: 纯文字描述的Prompt往往不够直观,AI可能误解你的需求(比如“口语化”到底是哪种风格?“短句子”到底多短?)。
为什么重要? Few-Shot Learning(少样本学习)是提示工程中最有效的技巧之一——通过给AI看“好的例子”,它能更快理解你的要求,输出更符合预期的内容。比如,要生成“面向年轻人的无线耳机标题”,与其说“用口语化的语言,突出降噪和续航”,不如直接给几个例子:

“‘降噪神器!通勤路上再也不怕吵——续航24小时的无线耳机’”
“‘年轻人的第一款降噪耳机:地铁里也能听音乐,充电15分钟用2小时’”

操作步骤:

用“问题+示例”的结构设计Prompt,比如:

“请生成面向年轻人的无线耳机标题,要求突出降噪功能和续航,用口语化的语言。参考以下例子:
例1:‘降噪神器!通勤路上再也不怕吵——续航24小时的无线耳机’
例2:‘年轻人的第一款降噪耳机:地铁里也能听音乐,充电15分钟用2小时’”

关键技巧:

  • 示例要符合Prompt目标(比如要生成“口语化”的标题,示例就不能用学术风格);
  • 示例要数量适当(2-3个即可,太多会增加AI的负担);
  • 示例要具体(比如“充电15分钟用2小时”比“长续航”更直观)。

案例对比:

未用示例的Prompt:
“写一个面向年轻人的无线耳机标题,突出降噪和续航,口语化。”
输出:
“无线耳机:降噪功能强,续航时间长”(太笼统,没有场景感)

用了示例的Prompt:
“请生成面向年轻人的无线耳机标题,要求突出降噪功能和续航,用口语化的语言。参考以下例子:
例1:‘降噪神器!通勤路上再也不怕吵——续航24小时的无线耳机’
例2:‘年轻人的第一款降噪耳机:地铁里也能听音乐,充电15分钟用2小时’”
输出:
“通勤党必入!降噪能隔绝地铁噪音,续航24小时——这款无线耳机太懂年轻人了”(有场景感,符合口语化要求)

五、输出格式定义:用结构化要求提升后续处理效率

核心问题: 很多人让AI输出纯文本,导致后续需要手动整理(比如把产品信息导入数据库、把文案分成标题和正文),浪费大量时间。
为什么重要? 结构化的输出能让AI的输出直接用于后续流程(比如导入Excel、对接API),大幅提升效率。比如:

  • 电商场景:要求AI输出JSON格式,包含“标题”“卖点”“参数”“用户评价”四个字段;
  • 内容创作场景:要求AI输出Markdown格式,包含“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 数据分析场景:要求AI输出表格格式,包含“指标”“数值”“趋势”三个列。

操作步骤:

  1. 确定输出格式(根据后续处理需求):比如JSON、Markdown、表格、CSV;
  2. 定义格式结构(明确字段或 sections):比如JSON格式的产品信息需要包含“title”“selling_points”“parameters”“user_reviews”;
  3. 在Prompt中明确要求:比如“请用JSON格式输出,包含以下字段:title(产品标题)、selling_points(3个核心卖点,每点不超过50字)、parameters(尺寸、材质、续航)、user_reviews(1条真实用户评价,口语化)”。

案例:

Prompt:
“你是一名电商产品文案策划,请根据以下信息生成产品描述,用JSON格式输出,包含title、selling_points、parameters、user_reviews四个字段:

  • 产品:儿童玩具积木
  • 核心卖点:食品级硅胶材质、认颜色/形状启蒙、99%好评率
  • 参数:尺寸20cm×15cm、材质食品级硅胶、续航(无,因为是物理玩具)
  • 用户评价:‘我家宝宝每天都玩,咬着也放心,还学会了认红色和圆形’”

输出:

{
  "title": "儿童硅胶积木玩具:安全启蒙两不误",
  "selling_points": [
    "食品级硅胶材质,宝宝咬着玩也放心",
    "通过玩积木学习认颜色和形状,启蒙更轻松",
    "99%用户好评,妈妈们的放心选择"
  ],
  "parameters": {
    "尺寸": "20cm×15cm",
    "材质": "食品级硅胶",
    "续航": "无(物理玩具)"
  },
  "user_reviews": "我家宝宝每天都玩,咬着也放心,还学会了认红色和圆形——邻居家的妈妈看到都问链接!"
}

应用效果: 用结构化输出后,运营团队不需要再手动整理,直接把JSON导入产品管理系统,节省了30%的时间。

六、迭代验证:建立“Prompt-输出-反馈”的闭环,实现持续优化

核心问题: 很多人写Prompt时“一次成型”,没有后续的验证和调整,导致AI输出始终不符合要求。
为什么重要? 提示工程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持续优化的过程”。即使你按照前面的流程写了Prompt,也需要通过“测试→收集反馈→调整”的闭环,不断提升Prompt的效果。

操作步骤:

  1. 第一轮测试:小范围验证

    • 用Prompt生成1-2条输出,发给目标用户(比如产品经理、运营、真实用户),收集反馈;
    • 反馈要点:是否符合业务目标?是否符合用户需求?是否有遗漏的信息?是否有违规内容?
  2. 第二轮调整:根据反馈优化Prompt

    • 比如,如果反馈“卖点不够突出”,就增加“必须包含3个核心卖点”的约束;
    • 如果反馈“语气太正式”,就调整角色定义(比如从“文案策划”改为“妈妈博主”);
    • 如果反馈“格式不符合要求”,就明确输出格式(比如“用JSON格式输出”)。
  3. 第三轮验证:扩大范围测试

    • 用优化后的Prompt生成10-20条输出,再次收集反馈,确认效果是否提升;
    • 如果效果满意,就将Prompt固化为“标准模板”;如果不满意,就重复“调整→验证”的流程。

工具推荐:

  • 问卷星Typeform收集用户反馈;
  • A/B测试工具(如Optimizely、Google Optimize)对比不同Prompt的输出效果;
  • 表格(如Excel、Google Sheets)记录每一轮的Prompt修改内容和反馈结果。

案例:

某团队生成“儿童玩具描述”的Prompt迭代过程:

  • 第一轮Prompt:“写一段儿童玩具的描述,突出安全和启蒙功能。”
    • 反馈:“太笼统,没有具体信息”“语气太正式”;
  • 第二轮优化:增加角色定义(“你是一名妈妈博主”)、约束条件(“必须包含食品级硅胶材质、认颜色/形状启蒙、99%好评率”)、示例(“我家宝宝每天都玩,咬着也放心”);
    • 第二轮Prompt:“你是一名妈妈博主,擅长用口语化的方式分享育儿经验。请写一段儿童玩具的描述,包含‘食品级硅胶材质’‘认颜色/形状启蒙’‘99%好评率’三个核心信息,用‘我家宝宝每天都玩’这样的表达。参考例子:‘我家宝宝最近迷上了这个玩具!材质是食品级硅胶,咬着玩也放心——上次他把玩具放进嘴里,我一点都不担心。’”
    • 反馈:“符合要求,但缺少用户评价”;
  • 第三轮优化:增加输出格式要求(“包含1条真实用户评价”);
    • 第三轮Prompt:“你是一名妈妈博主,擅长用口语化的方式分享育儿经验。请写一段儿童玩具的描述,包含‘食品级硅胶材质’‘认颜色/形状启蒙’‘99%好评率’三个核心信息,用‘我家宝宝每天都玩’这样的表达,并加入1条真实用户评价(比如‘邻居家的妈妈看到都问链接’)。参考例子:‘我家宝宝最近迷上了这个玩具!材质是食品级硅胶,咬着玩也放心——上次他把玩具放进嘴里,我一点都不担心。玩的时候还能学认颜色和形状,比如把红色的圆形块放进对应的槽里,他会拍着手笑,比看动画片还专注~邻居家的妈妈看到都问链接!’”
    • 反馈:“满意,符合目标用户需求”。

七、版本管理:用工具追踪Prompt的演变,避免“重复造轮子”

核心问题: 团队合作中,经常出现“某人修改了Prompt,但其他人不知道”“之前的Prompt找不到了”“重复修改同一个Prompt”的问题,导致效率低下。
为什么重要? 版本管理能让团队:

  • 追踪Prompt的修改历史(谁改了?改了什么?为什么改?);
  • 回滚到之前的版本(如果新修改的Prompt效果不好);
  • 复用优秀的Prompt(避免重复造轮子)。

操作步骤:

  1. 选择版本管理工具

    • 轻量级:用Notion或飞书文档,建立“Prompt版本库”页面,记录每一个Prompt的版本、修改时间、修改人、修改原因;
    • 专业级:用Git(比如GitHub、GitLab),将Prompt存储为文本文件,通过Commit记录修改历史;
    • 工具级:用专门的Prompt管理工具(如PromptBase、PromptHub),支持版本控制、协作编辑、效果统计。
  2. 制定版本命名规则

    • 比如:“[业务场景]-[Prompt目标]-[版本号]”(如“电商-儿童玩具描述-V3”);
    • 版本号可以用“V1.0”“V1.1”(小修改用小数点后数字,大修改用整数)。
  3. 记录修改历史

    • 每修改一次Prompt,都要记录:
      • 修改时间;
      • 修改人;
      • 修改内容(比如“增加了用户评价的要求”);
      • 修改原因(比如“用户反馈缺少真实评价”)。

案例:

某团队用Notion建立的“Prompt版本库”:

Prompt名称 版本号 修改时间 修改人 修改内容 修改原因
电商-儿童玩具描述 V1.0 2024-01-01 张三 初始版本:突出安全和启蒙功能 第一次生成Prompt
电商-儿童玩具描述 V1.1 2024-01-03 李四 增加角色定义(妈妈博主) 用户反馈语气太正式
电商-儿童玩具描述 V2.0 2024-01-05 王五 增加示例和用户评价要求 用户反馈缺少具体信息
电商-儿童玩具描述 V2.1 2024-01-07 赵六 调整输出格式为JSON 运营需要导入产品管理系统

应用效果: 用版本管理后,团队找到之前的Prompt时间从10分钟缩短到1分钟,重复修改的比例从20%降到了5%。

八、知识嵌入:将领域知识转化为可复用的Prompt模块

核心问题: 很多团队的Prompt没有包含领域知识(比如医疗术语、法律条款、行业数据),导致AI输出的内容不够专业,甚至出现错误。
为什么重要? 领域知识是Prompt的“灵魂”——比如,在医疗场景中,AI需要知道“糖尿病的常见症状”“高血压的用药注意事项”;在法律场景中,AI需要知道“合同法的相关条款”“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如果Prompt中没有这些知识,AI输出的内容很可能不准确,甚至误导用户。

操作步骤:

  1. 提取领域知识

    • 从团队的知识库、行业文档、专家经验中提取领域知识,比如:
      • 医疗场景:“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 电商场景:“儿童玩具的安全标准:GB 6675-2014(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
      • 法律场景:“合同法第5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 将领域知识转化为Prompt模块

    • 把领域知识分成“可复用的模块”,比如:
      • “医疗症状模块”:包含糖尿病、高血压、感冒的常见症状;
      • “玩具安全模块”:包含儿童玩具的安全标准和材质要求;
      • “法律条款模块”:包含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的相关条款。
  3. 在Prompt中引用模块

    • 比如,在医疗场景中,Prompt可以这样写:“你是一名资深内科医生,请根据以下症状判断可能的疾病:患者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症状(参考医疗症状模块)。”

工具推荐:

  • 知识库工具(如Confluence、Obsidian)存储领域知识模块;
  • Prompt模板工具(如Promptize、PromptBuilder)将领域知识模块嵌入Prompt中。

案例:

某医疗团队的“糖尿病咨询Prompt”:

“你是一名资深内科医生,熟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参考医疗症状模块:糖尿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请根据患者的描述判断可能的疾病,并给出建议:‘我最近总是觉得渴,喝很多水还是渴,吃的也比以前多,但体重却下降了5斤。’”

输出:
“根据你的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可能患有糖尿病。建议你尽快到医院检查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为糖尿病,需要注意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并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如胰岛素、二甲双胍)。”

应用效果: 用领域知识模块后,AI输出的医疗咨询内容准确率从70%提升到了95%,用户投诉率下降了40%。

九、团队协同:建立Prompt设计的共享规范,让每个人都能“正确使用”

核心问题: 团队中每个人的Prompt设计风格不同,导致AI输出的内容不一致(比如有的用正式语气,有的用口语化语气;有的包含3个卖点,有的包含1个卖点)。
为什么重要? 团队协同能让Prompt设计从“个人能力”变成“团队资产”,提升整体效率和一致性。比如:

  • 新人能快速上手(用团队共享的Prompt模板);
  • 老人能复用优秀的Prompt(不用从头开始);
  • 团队能统一品牌调性(所有Prompt都符合品牌要求)。

操作步骤:

  1. 制定共享规范

    • 包括:
      • Prompt模板(比如“电商产品描述Prompt模板”“医疗咨询Prompt模板”);
      • 风格指南(比如“品牌调性:温暖、口语化”“禁止使用的词汇:绝对化、网络流行语”);
      • 约束条件清单(比如“电商场景必须包含的3个核心卖点”“医疗场景必须遵守的合规要求”)。
  2. 建立共享库

    • 文档工具(如Notion、飞书文档)建立“团队Prompt共享库”,包含:
      • 所有标准化的Prompt模板;
      • 领域知识模块;
      • 版本管理记录;
      • 最佳实践案例。
  3. 定期培训和复盘

    • 定期组织培训(比如每月1次),讲解Prompt设计的流程和规范;
    • 定期复盘(比如每季度1次),总结优秀的Prompt案例和失败的教训,更新共享规范。

案例:

某电商团队的“Prompt共享库”结构:

  • Prompt模板:包含“产品描述模板”“营销文案模板”“用户评价模板”,每个模板都有角色定义、约束条件、示例、输出格式;
  • 领域知识模块:包含“儿童玩具安全标准”“电商广告法规范”“年轻父母痛点清单”;
  • 版本管理记录:记录每个Prompt的修改历史;
  • 最佳实践案例:收集团队中效果好的Prompt案例,比如“转化率超过20%的产品描述Prompt”。

应用效果: 用共享库后,新人上手Prompt设计的时间从1周缩短到1天,团队输出的内容一致性从60%提升到了90%。

结论:提示工程的本质是“用流程传递意图”

很多人认为提示工程是“靠灵感的艺术”,但实际上,提示工程的本质是“用结构化的流程向AI传递意图”。架构师的职责,就是把这种“传递意图的过程”标准化,让团队从“混乱的试错”转向“有序的优化”。

本文分享的9个标准化流程,从需求分层到团队协同,从示例引导到版本管理,每一步都聚焦于“提升效率”和“保证一致性”。这些流程不是“高大上的理论”,而是从实际场景中提炼的“可复制的方法论”——只要你按照这些流程去做,就能让提示工程从“个人能力”变成“团队资产”,大幅提升AI应用的效果和效率。

最后,给你一个行动号召:

  • 今天就开始尝试“需求分层”:把你最近要写的Prompt,按照“业务目标→用户需求→Prompt目标”的逻辑链拆解一遍;
  • 明天尝试“角色定义”和“示例引导”:给AI分配一个具体的角色,再给几个好的例子;
  • 下周尝试“版本管理”和“团队协同”:把你的Prompt存入共享库,和团队一起优化。

提示工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随着AI技术的发展,Prompt设计会越来越智能化(比如自动生成Prompt、自动优化Prompt),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用流程传递意图”的核心不会变。掌握了这些流程,你就能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

附加部分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1. 《Prompt Engineering Guide》(OpenAI官方指南);
  2. 《The Art of Prompt Design》(Google AI博客);
  3. 《Prompt Engineering for Beginners》(Coursera课程);
  4. 《如何用Prompt让AI更懂你》(知乎专栏)。

致谢

感谢我的团队成员,他们在实际项目中提出的问题和反馈,让我得以提炼这些流程;感谢我的导师,他教会我“用流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感谢所有读者,你们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

作者简介

我是张三,一名资深软件工程师,专注于AI应用开发,拥有5年提示工程经验。曾帮助电商、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企业提升AI应用效果,擅长用结构化的流程解决复杂的问题。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AI架构师笔记”,分享更多AI应用的实战经验。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回复!

Logo

技术共进,成长同行——讯飞AI开发者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