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关注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

却没有发现,最近衍生了一个新词突然火了,叫「预制人」。

图片

社交平台上搜索预制人话题

具体是什么样呢?比如,突然被领导的消息“震惊”到:

图片

此时他的员工应该想问问自己:这个破班,你告诉我该怎么上?

还有更离谱的:

图片

看懂了吗?这个呢,其实说的通常是这样一种人:沟通费劲,答非所问,仿佛内置了一套固定程序?

他们不是坏人,却总能成功把天聊死。

就像没有解冻的“预制菜”,看着和正常的菜品无异,实际上它冰冷生硬。

需要「外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冻”和“加热”,以便完成正常沟通。

他们特别容易答非所问、自动忽略关键信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别人在说什么做什么,只按照“既定”的回应走。比如这位:

图片

有网友精辟总结道:“很多人其实智力不正常,但是生活能自理”,这句话含金量还在上升。

图片

他们不是没有反应,而是反应永远不在点上。

1

职场成为“预制人”重灾区

职场是“预制人”现象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

一位员工请示领导:帐篷买蓝色还是红色呢?

领导答道:“要买”。

就感觉他完全无法获取有效信息,莫名的一种无力感。

图片

说到这里,其实HR们也有一肚子的苦水:“通知候选人来面试,说了时间地点。

对方只回一个“好的”。

然后第二天问你“地址能再发一下吗”?面试者仿佛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

要是说传达消息,有时候可能存在信息差,会导致这种现象,那接下来这种,就达到“预制人”的巅峰了:

图片

大概今天的活儿是不能干了,一定得掰扯出来“谁是李要?”

除了搞不清楚状况的,还有莫名其妙开始指导工作的:

图片

真的,有时候特别想问问“领导是由什么组成的?”。

有人问领导:“公司没水了,送水的名片您放哪里了呀?我让他们再给送一桶。”

领导回复:“嗯,喝就行。”

图片

员工没招了,回了个喜羊羊一脸蒙圈的表情包。

图片

领导回复:“上班时间以工作为重,不要发这些无关的动画片。”

咱也不知道谁给你的胆子,小小年纪,竟然敢动“龙王”的印章。

图片

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对话,夹杂着鸡同鸭讲的挫败感,正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疯狂共鸣。

他们真的不一定是故意敷衍,更多是思维模式和沟通能力的固化。

2

「预制人」背后

是社会逐渐预制化

“预制人”现象的兴起,背后是深层的社会变化。

  • 碎片化信息,让我们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 标准化流程,让我们习惯了“被指导”和接受现成答案;

  • 应试教育和目标导向的职场环境,压抑了独立思考和创新勇气。

我们逐渐的在被预制化。

就像流水线上生产的标准化的产品,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个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在信息爆炸、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当下,缺乏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预制人”现象被放大,这也是对人类沟通和思维方式变迁的某种警示。

很多人开始自嘲为“预制人”,这既是对职场和生活压力下无力感的戏谑,也是对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不满和反抗。

罗素这句话说得好:“累死你的往往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

图片

如果你不想成为「预制人」,应该怎么避免,怎么保持思维的鲜活性?

拒绝不知不觉中被“预制”:保持学习能力、辨识能力,打破大数据编织的信息茧房,主动获取多样化观点,尝试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

适当跳出舒适圈,迎接不确定性: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会,而不是永远寻求标准答案。

培养深度思考习惯:定期读书、学习、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刺激思维活性。

增强自我意识:时常反思自己的思维和沟通模式,警惕惯性思维和盲从。

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度和好奇心,让自己时刻充满活力,成为独一无二的,而不是千遍一律的“预制”。

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过哪些「预制人」沟通障碍吗?评论区说说...

Logo

技术共进,成长同行——讯飞AI开发者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