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能机器人的概念

1.1 智能机器人定义与发展背景

1.1.1 定义

智能机器人是能够自主感知环境、自主逻辑判断、自主控制执行和自主学习的人造机器或机械电子装置,核心是具备“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而非单纯依赖外部指令。

1.1.2 发展背景与关键事件
  • 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佩克在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首次创造“Robot”一词;
  • 194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发表《罗比Robbie》,探讨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
  • 1942年:阿西莫夫在《转圈圈Runaround》中提出“机器人三原则”,成为机器人伦理的核心基础:
    1.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2.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条矛盾;
    3.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前两条矛盾;
  • 2016年:深圳高交会上,机器人“小胖”因故障自主破坏展台、划伤路人,凸显机器人安全与控制的重要性。

1.2 智能机器人的三要素

智能机器人的核心能力由“感觉、反应、思考”三要素构成,三者协同实现自主智能:

  • 感觉要素:通过传感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外部环境信息;
  • 反应要素:通过执行机构(机械臂、轮子等)做出动作响应;
  • 思考要素: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逻辑判断、决策与学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核心技术与应用框架

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体系围绕“核心技术-应用技术-业务场景”展开,形成完整落地链路:

  • 核心技术:定位与导航、人机交互、环境交互(三大核心),配套传感器技术、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械臂控制、实时环境定位等;
  • 应用技术:自主地图构建、情感交互、物流配送、外科手术、防爆抢险、仓储搬运等;
  • 业务场景:工业生产、农业、家政、陪伴、教育、军用、医疗、水下作业、景点导游、高空作业等。

1.4 智能机器人的分类

根据“应用领域”和“智能程度”,智能机器人可分为不同类型:

1.4.1 按应用领域分类
  • 工业机器人:用于工业生产场景(如焊接、搬运、装配);
  • 服务机器人:用于服务人类生活或专业领域(如家政、医疗、军事);
  • 无人驾驶汽车:具备自主行驶能力的轮式移动机器人。
1.4.2 按智能程度分类
类型 核心特点 功能边界
传感型智能机器人 无本体智能单元,仅含执行机构与感应机构,依赖外部控制 可利用传感信息(视觉、听觉)处理简单任务,无自主决策能力
交互型智能机器人 含计算机系统,可与人机对话,具备部分处理/决策功能 能独立实现避障等简单操作,但仍需外部干预(如操作员控制)
自主型智能机器人 本体集成感知、处理、决策、执行模块,无需人工干预 可在复杂环境下自动完成拟人任务,如自主导航、独立解决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5 关键技术

智能机器人的自主能力依赖六大关键技术支撑,覆盖“感知-决策-执行-交互”全流程:

  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综合多个传感器数据(如视觉、触觉、雷达),生成更可靠、全面的环境信息,具备冗余性、互补性、实时性、低成本性;
  2. 导航与定位:通过环境理解(识别人为路标/实物)实现全局定位,实时检测障碍物/目标,保障工作安全;
  3. 路径规划:依据“路径最短、时间最少、代价最低”等准则,在工作空间中规划避开障碍物的最优路径;
  4. 机器人视觉:由摄像机、图像采集卡、计算机组成,核心任务是图像获取、处理分析、特征提取、图像分割与辨识,是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标志;
  5. 智能控制:提升机器人速度与精度,但存在局限(如模糊控制规则库庞大则推理慢,规则简单则精度低);
  6. 人机接口技术:实现“人-机自然交流”,要求机器人具备文字识别、语音交互、多语言翻译能力,依赖友好的人机界面与知识表示方法。

1.6 重点发展领域(《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十大标志性产品,聚焦工业与服务机器人中高端领域:

  • 工业机器人领域(6类):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推动智能生产与物流;
  • 服务机器人领域(4类):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系列化、家用机器人商品化。

2 工业机器人及应用

2.1 工业机器人定义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工业机器人是能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多自由度的操作机,可通过搬运材料、工件或操持工具完成各类工业作业(如焊接、装配、分拣)。

2.2 工业机器人的特点

工业机器人具备四大核心特点,适配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柔性化需求:

  1. 拟人化:机械结构模拟人类手臂或其他作业结构(如多关节机械臂);
  2. 通用性:可通过修改程序执行不同任务,适应多场景作业;
  3. 独立性:完整系统工作时无需人工干预,实现全自动生产;
  4. 智能性:具备不同程度的智能(如路径规划、故障自检)。

2.3 典型示例:移动机器人(AGV)

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类型,核心特点与应用如下:

  • 核心功能:由计算机控制,具备移动、自动导航、多传感器控制、网络交互能力;
  • 应用行业:机械、电子、纺织、卷烟、医疗、食品、造纸等,用于柔性搬运、传输;
  • 具体场景:自动化立体仓库、柔性加工/装配系统(作为活动装配平台)、车站/机场/邮局的物品分拣运输。

2.4 工业机器人的未来趋势

  • 智能化升级:智能工业机器人成为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融合AI技术提升自主决策与适应能力;
  • 市场增长:中国是全球机器人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预计未来两年内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 巨头布局:谷歌等科技公司通过收购机器人技术公司加大投入,推动行业技术突破。

3 服务机器人及应用

3.1 服务机器人定义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定义,服务机器人是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核心功能是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不含工业生产设备),分为两类:

  • 专业领域服务机器人:用于医疗、军事、太空等专业场景;
  • 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用于家政、陪伴等家庭场景。

3.2 服务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场景

3.2.1 军事领域
  • 山地仿生四足机器人(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适应复杂山地地形,执行侦察、运输任务;
  • 履带式军用机器人:可在恶劣战场环境中执行排爆、巡逻任务。
3.2.2 太空领域
  • 先进太空机械臂:用于航天器维护、舱外作业(如空间站设备安装与维修)。
3.2.3 医疗领域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具备高精度操作能力,可完成复杂外科手术(如缝合葡萄皮,体现超高精细度)。
3.2.4 家政领域
  • 功能覆盖:炒菜、洗衣、送餐等家庭服务,减轻家务劳动负担。

4 自动驾驶汽车

4.1 自动驾驶汽车定义与核心原理

4.1.1 定义

自动驾驶汽车(又称无人驾驶汽车、轮式移动机器人)是通过电脑系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曾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活动。

4.1.2 核心原理
  • 感知层:通过车载传感器(视觉摄像头、雷达、监控装置)感知周围环境;
  • 决策层:依赖人工智能、视觉计算、全球定位系统(GPS)协同合作,分析环境信息并制定行驶策略;
  • 执行层:无需人类操作,自动控制车辆行驶(加速、刹车、转向)。

4.2 自动驾驶分级(SAE标准)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将自动驾驶分为5级,明确不同等级的“驾驶操作、周边监控、支援责任”与应用场景,目前量产车最高接近L3级:

分级 等级名称 驾驶操作主体 周边监控主体 支援责任主体 应用场景 量产车现状
L0 人工驾驶 驾驶员 驾驶员 - -
L1 辅助驾驶 车辆 驾驶员 驾驶员 - 常规量产车
L2 部分自动驾驶 车辆 驾驶员 驾驶员 限定场景(如高速) 多数智能汽车
L3 条件自动驾驶 车辆 车辆 驾驶员 特定场景 接近L3(如特斯拉)
L4 高度自动驾驶 车辆 车辆 车辆 多数场景 测试阶段
L5 完全自动驾驶 车辆 车辆 车辆 所有场景 研发阶段
Logo

技术共进,成长同行——讯飞AI开发者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