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昆团队将世界模型塞进了代码生成,AI也能一边写一边“调试”代码了
FAIR发布了全球首个代码世界模型(CWM),把“世界模型”(World Model)用在了代码生成上。Meta旗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部门FAIR(Facebook AI Research)发布了全球首个代码世界模型(CWM),把“世界模型”(World Model)用在了代码生成上。传统的代码模型,通过看海量的代码,学到的是“别人一般这么写”。而CWM的思路,是通过模拟代码运行时内部发生的一切,预测
FAIR发布了全球首个代码世界模型(CWM),把“世界模型”(World Model)用在了代码生成上。
Meta旗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部门FAIR(Facebook AI Research)发布了全球首个代码世界模型(CWM),把“世界模型”(World Model)用在了代码生成上。
传统的代码模型,通过看海量的代码,学到的是“别人一般这么写”。
而CWM的思路,是通过模拟代码运行时内部发生的一切,预测每一行指令下去,程序的状态会变成什么样。这样一来,模型在写代码的时候,脑子里就像有个小型沙盒在不断预演“调试”代码。它会一边写,一边想,“我下一步这么写,那个变量会变成啥?会不会崩?”,从而动态调整,写出更靠谱的代码。
这模型是怎么炼成的
要让模型有这种“预判”能力,光靠“读万卷码”是不够的,还得“行万里路”,亲眼看代码是怎么跑的。
Meta给CWM设计了一套三段式的训练流程。
“预训练”(Pre-training)找了8万亿(8T)个tokens的通用代码和自然语言资料,先让模型把基础打好,学会认字、组词、造句,对代码有个基本的理解。
“中段训练”(Mid-training),模型不再是简单地看静态代码了,而是开始大规模观摩代码的“现场直播”。Meta准备了超过3万个可执行的Docker容器镜像,这玩意可以理解为一个个打包好的、真实的软件运行环境。然后,他们让超过2亿条Python程序在这些环境里跑起来。
跑的时候,CWM全程在旁边盯着。它记录下程序内存里发生的一切,形成所谓的“内存轨迹”(memory traces)。比如一个变量被赋值了,一个函数被调用了,一个列表的元素被修改了,甚至程序抛出了一个异常,这些细节全都被CWM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就像让一个医学生不光背诵理论,还直接把他扔到手术室里,观摩成千上万台手术,看主刀医生怎么处理各种状况,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何变化。
训练数据里还包括300万条模拟的智能体交互轨迹。在这些轨迹里,模型需要自己尝试和文件系统、解释器这些计算环境打交道,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在一次次交互和试错中,学习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过这个阶段5万亿tokens数据的“熏陶”,CWM逐渐就有了“代码感”,也就是对代码执行动态的理解能力。
“后训练”(Post-training)阶段则包含监督微调(SFT)和强化学习(RL)。监督微调主要是教模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遵循人类的指令。而强化学习则更有意思,它不是靠人来打分(RLHF),而是靠环境来反馈。
比如,让CWM去修复一个bug,修复成功了,单元测试通过了,环境就给它一个“奖励”;修复失败了,就给个“惩罚”。让它去证明一道数学题,证明对了,奖励;证错了,惩罚。这种来自环境的、可验证的奖励信号,比人的主观判断要客观、高效得多,也更容易规模化。
通过这种方式,CWM的各项专业技能被进一步打磨,最终成型。
它的身体构造有何不同
CWM是一个拥有320亿(32B)参数的“大块头”,属于稠密(dense)架构模型。
它最长能处理131,072个tokens的上下文,这意味着它可以一口气读完一个非常非常长的代码文件,理解里面的来龙去脉,这对于处理复杂的现代软件项目至关重要。
在最核心的注意力机制上,CWM也玩了点新花样。它没有一视同仁,而是创新地把局部注意力和全局注意力结合起来用,并且按3:1的比例交替进行。
局部注意力的“视野”是8192个tokens,负责精读一小段代码里的细节。全局注意力的“视野”则拉满到131,072个tokens,负责鸟瞰整个代码文件的宏观结构。
这种设计很聪明,就像我们读一本书,既要仔细看懂当前这一页的字句,也要时不时抬头想想这一章和前后章节的联系。这样既能高效处理局部逻辑,又不会丢失长距离的依赖关系,比如一个在文件开头定义的函数,在文件末尾被调用了,模型也能捕捉到。
为了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省点力气,CWM还用了分组查询注意力(Grouped-Query Attention, GQA)技术,算是一种在效果和计算开销之间的精明平衡。
CWM的实战能力如何
Meta用一系列业界公认的基准测试,把它和同期的一些顶尖模型放在一起比了比。
注:GPT-5与gpt-oss-20B使用自定义477问题子集,CWM使用完整500问题集评估。
LiveCodeBench(LCB)这个榜单,衡量的是模型在真实编程任务里的表现。CWM在v5和v6两个版本上分别拿到了68.6%和63.5%的成绩。
Math-500是数学推理测试,CWM考了96.6%的高分,和Qwen3-32B的97.2%几乎持平。这显示出它在逻辑严密的数学证明和推理这类任务上,能力非常强。
AIME(美国数学邀请赛)是更难的数学竞赛题。CWM的表现也还不错,但在这一项上比Magistral-small和Qwen3-32B稍微逊色一些。
真正的亮点在SWE-bench Verified这个榜单上。这是一个衡量模型解决真实世界软件工程问题的基准,比如修复GitHub上的bug、给开源项目加新功能等。CWM的基础版拿到了53.9%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再给它加上一个叫“测试时扩展”(test-time scaling, tts)的辅助技术,成绩直接飙到65.8%,把榜单上其他几个模型都甩在了身后。
说明CWM凭借其对代码执行的理解能力,在处理复杂、真实的软件工程任务时,确实比其他模型更有优势。
开源:非商业研究许可
Meta把CWM的模型权重开源了,并且一次性放出了三个版本:
cwm指令微调版,开箱即用,适合绝大多数通用代码任务。cwm-sft监督微调版,只完成了基础指令跟随训练,还没经过强化学习的“打磨”。cwm-pretrain预训练版,最原始的“毛坯房”,供研究者们进行更深度的二次开发。
遵循的是FAIR非商业研究许可。
CWM的发布,在AI圈和开发者社区里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Yann LeCun(杨立昆)亲自下场解释,他说CWM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生成代码时,通过提前预测即将生成的代码指令可能产生的效果,来更好地规划出能够满足人类期望达成的效果的代码”。
标志着代码生成模型开始从一个只会“模仿”的复读机,向一个懂得“思考”和“规划”的智能体进化。
它就像是给代码AI装上了一双能看透程序内部状态的眼睛,让它在敲下每一个字符之前,都能先在脑子里过一遍“如果我这么写,会发生什么”。
这种能力的价值,将在自动化软件工程、智能代码调试、复杂算法生成等领域,逐渐显现出来。
AI大模型学习福利
作为一名热心肠的互联网老兵,我决定把宝贵的AI知识分享给大家。 至于能学习到多少就看你的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我已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一、全套AGI大模型学习路线
AI大模型时代的学习之旅:从基础到前沿,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取
二、640套AI大模型报告合集
这套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
三、AI大模型经典PDF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这些大型预训练模型,如GPT-3、BERT、XLNet等,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正在改变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那以下这些PDF籍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源。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
四、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需要点击文章最下方名片即可前往获
作为普通人,入局大模型时代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有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