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行业认证·权威头衔】
✔ 华为云天团核心成员:特约编辑/云享专家/开发者专家/产品云测专家
✔ 开发者社区全满贯:CSDN博客&商业化双料专家/阿里云签约作者/腾讯云内容共创官/掘金&亚马逊&51CTO顶级博主
✔ 技术生态共建先锋:横跨鸿蒙、云计算、AI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布道者

🏆【荣誉殿堂】
🎖 连续三年蝉联"华为云十佳博主"(2022-2024)
🎖 双冠加冕CSDN"年度博客之星TOP2"(2022&2023)
🎖 十余个技术社区年度杰出贡献奖得主

📚【知识宝库】
覆盖全栈技术矩阵:
◾ 编程语言:.NET/Java/Python/Go/Node…
◾ 移动生态:HarmonyOS/iOS/Android/小程序
◾ 前沿领域: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AI/元宇宙
◾ 游戏开发:Unity3D引擎深度解析


🚀前言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远远不止在体育运动中。

🚀一、学科奠基人戴维·马尔

理论框架的建立为计算机视觉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硬件、信息环境与社会需求的多重变革,共同将这一领域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光电传感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69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的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在这一时期分辨率显著提升,广泛应用于摄像机等设备。20世纪90年代,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开始登上舞台。CMOS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制造,不仅体积更小、成本更低,还能与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形成单芯片微系统。这使得高性能、低成本的CMOS传感器迅速普及,广泛应用于手机、相机、摄像及监控设备,图像与视频采集从此变得无处不在。

同时,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出现大幅提高了图像处理的速度与质量。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图片与视频网站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积累了空前规模的图像数据,达到“图像大爆炸”的程度。这一变化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对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海量数据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20世纪90年代起,计算机视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机器人、安防监控等领域。2001年发生的两起事件进一步推动了该技术的发展。在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上,保罗·维奥拉(Paul Viola)和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展示了实时人脸检测系统,当场通过摄像头识别出所有与会者的脸部,引起轰动,让人们首次感受到图像识别技术的实用化。另一重要事件是“9·11”恐怖袭击,此后美国政府大幅加强公共视频监控,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带来大量资金与政策支持。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深度学习技术的崛起为计算机视觉带来革命性突破。在2012年的ImageNet竞赛中,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与团队凭借深度学习取得压倒性胜利,彻底改变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AI的认知。此后,深度学习几乎重塑了人工智能的所有分支,尤其对计算机视觉影响深远。

同年,谷歌发表的一篇论文引发全球关注:其“谷歌大脑”项目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成功识别出了一只猫。该项目由华人科学家吴恩达领导建立,他于2010年加入谷歌X实验室,次年启动“谷歌大脑”,致力于构建大规模人工神经网络。团队使用1.6万个CPU芯片,搭建了包含10亿突触的深度神经网络——虽与人类大脑仍有数量级差距,但已是当时最大规模的此类系统。

在越南裔科学家黎越国(Quoc Viet Le)的主持下,研究团队从YouTube提取数百万帧未标注图像,让系统自主分析。最终,谷歌大脑从中学习到一个稳定模型,并成功识别出猫的面部。这一突破标志着计算机视觉在无监督学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人脸识别作为计算机视觉的关键应用,已深入每个人的生活。2017年央视“3·15”晚会揭示了人脸识别系统可能遭受的攻击与欺骗,而2021年同一节目则聚焦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与隐私风险。早在2016年,一篇由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科学家联合发表的论文《Face2Face:实时面部重演》就指出,实时复制面部表情并在特定条件下攻击人脸识别系统已成为可能。

人脸识别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指纹、虹膜等相比,其难度更高——人脸会随年龄、环境等因素变化,必须依赖多种AI技术进行动态适应。因此,人脸识别不仅被视为图像识别技术成熟的标志,甚至被看作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迈进的关键一步。

然而,随着图像与视频生成技术的迅猛发展,人脸识别系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在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中,系统正变得更加复杂,普遍采用多模态交叉验证等方式,以确保识别结果的可靠与安全。

Logo

技术共进,成长同行——讯飞AI开发者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