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项目背景

数据集

设计思路

更多帮助


前言

    📅大四是整个大学期间最忙碌的时光,一边要忙着备考或实习为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升学做准备,一边要为毕业设计耗费大量精力。近几年各个学校要求的毕设项目越来越难,有不少课题是研究生级别难度的,对本科同学来说是充满挑战。为帮助大家顺利通过和节省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就业和考试中去,学长分享优质的选题经验和毕设项目与技术思路。

        🚀对毕设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问学长哦!

       大家好,这里是海浪学长计算机毕设专题,本次分享的课题是

       🎯基于机器视觉的观赏植物种类识别系统

项目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观赏植物不仅成为城市绿化景观营造的核心元素,更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庭园艺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阳台盆栽到室内绿植,其普及度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植物爱好者对观赏植物的需求也从单纯的 “种植” 转向 “深度了解”,不仅希望知晓植物的种类、生长特性,更需要系统的养护知识,如浇水频率、光照需求、病虫害防治等。然而,观赏植物品类繁杂,仅常见的多肉植物、观花植物、观叶植物就包含数千个品种,且许多近缘品种外观高度相似,例如不同品种的月季在花瓣层数、花色深浅上差异细微,初学者仅凭肉眼难以准确识别,这不仅阻碍了植物爱好者的学习热情,也限制了植物知识的广泛传播。

数据集

       为确保观赏植物识别系统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需从多种渠道全面获取观赏植物图像,构建丰富且多样化的数据集。具体渠道包括:通过网络爬虫技术从专业植物网站获取经过权威标注的植物样本,这类数据具有类别准确、特征清晰的优势;数据收集的核心目标是覆盖不同种类、不同生长环境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植物样本,避免数据集偏向单一场景。在图像拍摄或筛选时,需特别注意选择不同角度和不同距离的画面,确保充分展示植物的关键识别特征。

       图像采集完成后,使用专业标注工具 LabelImg 对每张图像中的植物进行手动框选,精准定位植物主体,排除背景干扰,并为其分配对应的类别标签,标签需采用统一的命名规范。标注过程中需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安排专业人员对标注结果进行二次校验,确保每个植物样本的类别标注准确无误,避免出现漏标或错标的情况,最后将图像文件与标注信息按对应关系关联,生成适合模型训练的格式,目前主流采用 YOLO 或 Pascal VOC 格式,为后续模型训练奠定数据基础。

毕业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观赏植物种类识别系统 人工智能

设计思路

       卷积神经网络核心结构由多个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有序堆叠而成,各层分工明确,共同实现从图像到特征再到预测结果的转化。其中,卷积层是特征提取的核心,通过预设的卷积核在图像上进行滑动计算,对局部像素区域进行加权求和,从而提取图像的局部特征,例如浅层卷积层可有效捕捉图像的边缘、纹理、颜色块等基本视觉信息,像植物叶片的边缘曲线、花瓣的纹理走向都能在浅层特征中体现;随着网络层数的增加,深层卷积层会将浅层特征进行组合与抽象,逐渐学习到更为复杂和高级的特征表示,例如将叶片边缘、叶脉分布等特征组合成 “叶片类型” 特征,将花瓣颜色、形状等特征组合成 “花朵类型” 特征,这些抽象特征能更精准地反映植物的类别差异,从而显著提高图像分类和目标检测的准确性。

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高度依赖大量标注数据,数据量越大、类别越丰富,模型的学习效果越好。训练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根据模型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之间的误差,逐层调整网络中的权重和偏置参数,不断降低误差,优化模型性能。为加速模型收敛并提升训练稳定性,训练过程中会使用不同的优化算法,如随机梯度下降通过随机选取样本更新参数,适合大规模数据集,而 Adam 优化器结合了动量梯度下降和自适应学习率的优势,收敛速度更快,在小样本或复杂模型训练中表现更优。数据增强技术在训练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训练图像进行随机裁剪、旋转、翻转、亮度调整、对比度变化等操作,人为增加数据的多样性,避免模型过度依赖某一固定特征。

毕业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观赏植物种类识别系统 人工智能

       凭借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和优异的任务适应性,卷积神经网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尤其在图像分类、物体检测和语义分割等计算机视觉核心任务中表现突出,例如在 ImageNet 图像分类竞赛中,基于 CNN 的模型多次刷新准确率纪录,成为图像识别领域的基础工具和核心技术。在观赏植物种类识别系统中,卷积神经网络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将用户上传的植物图像输入模型后,网络通过浅层到深层的特征提取,通过全连接层或检测头进行类别判断,快速识别出植物的具体种类,整个过程可在秒级内完成,大幅提升识别效率。

       YOLOv5S 核心优势在于在检测速度和识别精度之间取得了极佳的平衡,既避免了轻量级模型常见的 “速度快但精度低” 问题,也克服了复杂模型 “精度高但计算量大” 的缺陷。相较于其他目标检测模型,YOLOv5S 的模型架构经过深度优化,采用了更轻量化的骨干网络,减少了卷积层数量和参数规模,同时通过特征金字塔结构(FPN)和路径聚合网络(PAN)优化特征融合,确保在降低计算量的同时不丢失关键特征信息,能够在普通 CPU 或低配置 GPU 上实现高效的目标检测,满足实时识别的需求。YOLOv5S 的工作原理是将特征提取与目标检测紧密结合,在骨干网络提取图像特征后,直接在不同尺度的特征图上进行边界框回归和类别预测,无需像两阶段检测模型那样先生成候选区域再进行分类,大幅缩短了检测时间。

YOLOv5S 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其检测头部分,该部分通过多尺度检测分支,分别处理不同大小的目标特征,同时引入锚框机制,预先定义多种比例和大小的锚框,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学习锚框与真实目标的匹配关系,从而快速定位图像中的植物目标,并输出目标的边界框坐标、类别标签及置信度。YOLOv5S 在训练过程中采用多尺度训练策略,即动态调整输入图像的尺寸,使模型能够适应不同大小的目标,无论是近景拍摄的小型多肉植物,还是远景拍摄的大型观叶植物,都能保持良好的检测性能。

毕业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观赏植物种类识别系统 人工智能

       在观赏植物种类识别系统中,YOLOv5S 凭借其高效的实时检测能力,能够在接收植物图像后迅速完成双重任务:精准定位图像中植物的具体位置,输出清晰的边界框坐标;快速识别植物种类,并同步提供相应的置信度信息,直观反映识别结果的可靠程度,核心目标是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优势,实现对各类观赏植物的自动化识别与分类。

       通过深度融合卷积神经网络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与 YOLOv5S 模型的实时检测特性,用户只需上传或拍摄植物图片,系统即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分析,输出准确的植物种类结果,大幅降低植物识别的专业门槛。从结构上看,系统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图像采集模块负责获取原始图像并进行初步处理,目标检测模块承担核心的识别与定位任务,用户交互模块则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和结果展示,三者协同工作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毕业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观赏植物种类识别系统 人工智能

       在图像采集模块中,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摄像头拍摄植物图像,系统对图像进行实时处理。该模块需要考虑不同光照、背景以及植物姿态等因素,以确保输入图像的质量和多样性。随后,经过预处理,图像将被输入到YOLOv5S模型进行目标检测。模型会识别出图像中的植物,定位其边界框,并给出相应的分类结果。目标检测模块通过YOLOv5S模型的实时识别能力,能够快速返回植物种类信息,支持多种类的植物识别。

       数据集处理是模型训练前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后续模型性能。首先需对收集的观赏植物图像数据集进行科学划分,通常按照 7:3 或 8:2 的比例分配训练集与验证集,确保两类数据集在植物种类分布、图像场景特征上保持一致,避免因数据分布不均导致模型评估失真。划分完成后,对所有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每个像素的 RGB 值从 0-255 的范围缩放到 0-1 之间,这一操作能消除像素值量级差异对模型训练的影响,加快参数收敛速度,提升训练过程的稳定性。

       为进一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需引入丰富的数据增强技术:通过随机裁剪截取植物的局部特征,模拟不同拍摄距离;进行随机旋转(0-360 度)和水平翻转,适应植物在图像中的不同朝向;调整亮度、对比度和饱和度,模拟不同光照环境下的视觉效果。这些操作能在不增加原始数据量的前提下,显著提升训练样本的多样性,有效降低模型对特定图像特征的过度依赖,从而减少过拟合风险,确保模型在面对新图像时仍能保持稳定的识别性能。

# 数据集划分
def split_dataset(image_dir, label_dir, train_ratio=0.7):
    images = [f for f in os.listdir(image_dir) if f.endswith(('.jpg', '.png'))]
    train_imgs, val_imgs = train_test_split(images, test_size=1-train_ratio, random_state=42)
    
    # 创建目录
    for split in ['train', 'val']:
        os.makedirs(f'images/{split}', exist_ok=True)
        os.makedirs(f'labels/{split}', exist_ok=True)
    
    # 复制文件
    for img in train_imgs:
        shutil.copy(f'{image_dir}/{img}', f'images/train/{img}')
        shutil.copy(f'{label_dir}/{img.replace(".jpg", ".txt")}', f'labels/train/{img.replace(".jpg", ".txt")}')
    
    for img in val_imgs:
        shutil.copy(f'{image_dir}/{img}', f'images/val/{img}')
        shutil.copy(f'{label_dir}/{img.replace(".jpg", ".txt")}', f'labels/val/{img.replace(".jpg", ".txt")}')

# 数据增强
transform = A.Compose([
    A.RandomCrop(width=416, height=416),
    A.HorizontalFlip(p=0.5),
    A.RandomRotate90(p=0.5),
    A.RandomBrightnessContrast(p=0.2),
    A.ShiftScaleRotate(p=0.5)
])

       模型训练阶段以卷积神经网络为基础架构,深度整合 YOLOv5S 的检测机制实现端到端的目标检测。正式训练前,需根据硬件条件和数据规模合理配置训练参数:学习率设置为 0.001-0.01(可通过余弦退火策略动态调整),平衡模型收敛速度与精度;批次大小根据 GPU 显存确定(如 16 或 32),确保训练过程的稳定性;训练轮数通常设置为 100-300 轮,以保证模型充分学习数据特征;同时需准确配置训练集、验证集的路径,确保模型能正确读取数据。

       YOLOv5S 模型因其轻量化的网络结构,在普通 GPU 上即可高效训练,尤其适合部署在移动端等资源受限的设备上,满足实时识别的应用需求。训练过程中,模型通过反向传播不断优化参数:以交叉熵损失计算类别预测误差,确保植物种类判断的准确性;以边界框回归损失(如 CIoU 损失)衡量定位精度,优化植物区域的框选效果。两种损失函数加权求和作为总损失,引导模型在分类与定位任务上同步提升,逐步提高检测精度。

# 示例代码:训练YOLOv5模型
import os

# 设置训练参数
data = 'data/dataset.yaml'  # 数据集配置文件路径
weights = 'yolov5s.pt'  # 预训练权重
img_size = 640  # 输入图像大小
batch_size = 16  # 每批次样本数量
epochs = 100  # 训练轮数

# 训练模型
os.system(f'python train.py --img {img_size} --batch {batch_size} --epochs {epochs} --data {data} --weights {weights} --cache --hyp hyp.scratch.yaml')

      模型训练完成后,需通过多维度评估与针对性优化形成闭环改进。首先使用独立的测试集评估模型性能,核心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和 F1-score,全面反映模型在不同类别植物上的识别效果。同时,通过绘制混淆矩阵直观展示各类别植物的误分类情况,例如统计 “月季” 被误判为 “玫瑰” 的次数、“绿萝” 与 “常春藤” 的混淆比例等,精准定位模型的薄弱环节。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多重优化策略:若某类植物识别准确率低,可增加该类别样本数量或优化其图像质量;若整体定位精度不足,可调整锚框尺寸或改进损失函数;若模型过拟合,可简化网络结构或增加正则化项。

def evaluate_model(model, test_loader, class_names):
    model.eval()
    all_preds = []
    all_labels = []
    
    with torch.no_grad():
        for imgs, labels in test_loader:
            outputs = model(imgs)
            preds = torch.argmax(outputs, dim=1)
            all_preds.extend(preds.numpy())
            all_labels.extend(labels.numpy())
    
    # 计算评估指标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all_labels, all_preds, target_names=class_names))
    
    # 绘制混淆矩阵
    cm = confusion_matrix(all_labels, all_preds)
    plt.figure(figsize=(12, 10))
    sns.heatmap(cm, annot=True, fmt='d', cmap='Blues', 
                xticklabels=class_names, yticklabels=class_names)
    plt.xlabel('预测类别')
    plt.ylabel('真实类别')
    plt.savefig('confusion_matrix.png')

海浪学长项目示例:

毕业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观赏植物种类识别系统 人工智能

更多帮助

Logo

技术共进,成长同行——讯飞AI开发者社区

更多推荐